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要點
發布時間:
2023-06-30 17:53
來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歷史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意味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全球化條件下的深層次法治改革。法治的權威和作用受到全黨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維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公民法治意識顯著提升,法學研究和教育日益繁榮,實現了新中國法治建設從“社會主義法制”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2014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對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工作布局和重點任務進行了戰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國成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法治政府建設、推進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加強全民普法、法治專門隊伍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由此,中國法治建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二)首次提出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
根本立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答了在當代中國“法治為了誰、依靠誰、保障誰”的根本問題。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當中,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治建設必須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不斷推進人民的美好生活作為法治改革與創新的邏輯起點。就依法治國的主要任務而言,就是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各領域全過程,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
核心要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其核心要義和理論精髓集中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并系統闡述的“十一個堅持”。
1.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4.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國家法治統一。
5.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6.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8.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繼續推進法治領域改革,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9.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出改革方案,推動全球治理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0.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要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法律服務隊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
11.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黨的領導能不能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得到具體落實,領導干部是關鍵。
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安裝工程